《社会综合调查实践》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案 ——城乡规划系 范凌云 周静 潘斌 魏晓芳 孙婷 王垚

2021年10月08日

一、基本信息

英文课名:Comprehensive Social Survey Practice

课程编号:1AU41205

课程类别:集中实践必修课

学 时:2周

学 分:2

适用专业:城乡规划

二、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思政目标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思政目标2.通过实践活动认知发现城乡发展新问题;

思政目标3.完成翔实有效的调查报告,服务地方;

思政目标4. 盈育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和执业人格。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思政目标

毕业要求6

社会评价

能够基于城乡规划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规划设计实践和复杂城乡规划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经济、环境、健康、安全、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4

毕业设计7

系统认知

能够认识到城乡规划设计是实现城乡这一复杂巨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并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城乡规划问题的规划设计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毕业要求8

职业规范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城乡规划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规划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自己的责任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毕业设计9

团队协作

拥有谦虚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合作的工作精神,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初步的协调工作能力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目标的关系

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关系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对应的课程思政目标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1

调查实践选题

重点:选择调查问题

难点:合适的调查问题,后续具有调查可行性

3天

思政目标1

思政目标4

(1)了解乡土中国和基层需求,培养学生敏锐发现乡村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认知乡村人口结构变化、社会经济变化、农民居住条件及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活动中

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使命担当

调查伦理、深入一线,深入群众

(1)强调社会调查的目的:实事求是,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展开实地调查,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

(2)强调整个调查过程“脚沾泥”

2

现场调研问卷设计

重点制定调查方案,确定调查问卷和访谈问题

难点:针对研究问题,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

1天

思政目标2

各小组制定研究计划,并开展预调研

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

充分详实的调研是做好规划的基础

(1)强调调查问卷制定应体现科学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2)强调调查问卷是不断修正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调查的精神和毅力

3

实地调查、深入访谈、问卷调查

重点/难点:解决学生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各种复杂情况

6天

思政目标2

根据预调研的结果,调整研究计划,形成实施计划,开展调研工作

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

充分详实的调研是做好规划的基础

(1)结合费孝通先生数十年乡村调查经历给学生提供优秀示范

(2)调查初期,教师团队亲自带领学生调查,做好示范工作

(3)调查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大量访谈,踏勘、多次调研,获取一手资料的能力

(4)强调资料获取收集过程中的伦理道德和合法性

4

资料整理与分析

重点/难点:帮助学生针对调查问题,整理分析思路

2天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全面的资料整理和汇总工作。按照方法设计确定的研究方法,形成阶段性结论,开展讨论会。根据讨论会的意见,修订分析思路,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和探索

科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和思辨,发现社会现象背后潜藏的事物本质和运行规律的能力

(1)强调资料整理和分析应体现综合性、全面性和创新性

(2)应用科学先进的分析方法,如大数据分析、SPSS分析、GIS分析等,深度挖掘一手资料、数据背后的信息

(3)强调资料分析的伦理道德

5

完成调查报告

重点/难点:从现象中抽象出可靠的结论

2天

思政目标2

思政目标3

思政目标4

根据调查研究成果,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初稿完成之后,开展调研汇报会,邀请专家和村民等进行点评并指出问题。根据修改意见,各小组完善形成最终调研报告

科学凝练问题,寻找原因,解释现象过程

系统梳理上述所学的内容,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困惑和不足

(1)强调调查报告写作应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2)调查报告应体现出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关注城乡环境保护;关注乡村振兴发展等

(3)调查报告结论观点鲜明,有启示性

四、课程思政与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嵌入型和辨析型教学方法,润物无声推动思政融入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两类:

(1)将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通过案例穿插式、专题嵌入式融入教学环节中;

(2)通过课程论文式、讨论交流式、调研+交流等,在课程实践中边学边用,按课程思政要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等,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动的环节深刻领悟。每位学生均应针对现实社会问题,拟定选题报告后,提交给教师组审核。通过选题讨论和答辩会的筛选,确定最终研究选题。定题后,根据课题特点,组成不多于4人的研究小组。研究小组制研究计划,并开展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结果,调整研究计划。将研究计划交教学组审定后,形成最终的实施计划。研究小组根据本组研究计划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课题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料,并形成阶段性报告。熟练掌握研究小组进行全面的资料整理和汇总工作。按照方法设计确定的相关研究方法,进行多层次的交叉对比分析。针对交叉分析的各种阶段性结论,开展讨论会对相关成果集思广益。根据讨论会的意见,修订分析思路,进行更深层次地分析和探索。根据调查研究各个阶段成果,拟定调查报告提纲,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初稿完成之后,开展调研汇报会。教师组针对汇报中的问题进行点评,提出意见。各个研究小组根据汇报会意见进行调研报告修改,最终形成调研报告正式文稿。

(二)课程思政教学手段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加强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

本课程为实践课程,课程拟建立微信群,任课老师将不定时发送城乡发展,空间规划、社会调查、调查方法等方面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文件和优秀人物事迹。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程中期学生的课堂汇报材料可推送至学院课程思政专栏或学院的微信公众号。

五、课程思政与课程考核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所涵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

(1)通过课程思政的相关环节进行考核。如通过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论文、讨论交流、调研+交流等的融入进行考核,考核其对课程思政培养目标内涵的认知的达程度。

(2)通过课堂问答中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思考进行考核。

(3)通过学生上课规范性与否进行考核。

将课程思政考量结果纳入到本课程的成绩考核,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吸收和成果展示作为课程思政成效的主要评价依据。

课程思政考核环节和评价标准

课程思政考核环节和评价标准


考核环节

分值占比

思政考量评价标准

平时成绩

60%

调研前准备环节

10%

要求学生调研前,对调研对象、调研问题充分了解

调研过程中的学习强国环节

10%

通过课后的全班在线讨论考查学生是否阅读了思政素材

课程中期汇报环节

10%

课程中期阶段,各小组根据调研选题,对调查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分类,得出初步观点,分组汇报;要求汇报内容需融入思政内容,展现学生课后思政学习的成效

出勤

30%

要求学生认真调研,实事求是,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展开实地调查,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

期末考查

40%

每位同学提交一份不少于6000字的社会调查实践报告,要求选题得当,融入思政元素,文献详实、内容丰富,格式规范,具有原创性。其中对研究报告的思政评价占10%

注:课程最终成绩评定折算为五级制: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注:课程最终成绩评定折算为五级制: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六、课程思政资源来源

(1)结合课程特点,在“学习强国”栏目中选择2-3项。

(2)结合课程,深挖典型事件、人物。

结合新闻报道中的实事求是,坚持调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人物和案例,作为教学课程思政的示范案例。如数十年坚持乡村调查的费孝通先生、乡村扶贫中的调查员等。

思政人物引荐

费孝通( 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先后对我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真诚坦荡的大家风范:费孝通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的赤子情怀,矗立起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1938年,他带着强国富民的愿望从英国学成归来,便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志在富民的崇高境界:我们要学习费孝通志在富民、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崇高思想境界。20多年间,费孝通七下甘肃定西、30余次到江苏吴江调查,足迹遍及祖国。费孝通一生著作等身,如今他的这些文字已成为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演绎了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崇高理想追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法制建设的推动者:费孝通同志是新时期宪法修改工作的重要参加者。费孝通同志曾担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他坚决拥护和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1982年宪法修改过程中,组织民盟成员对宪法草案进行认真讨论,就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统一战线等问题向有关方面提出建议。在1988年和1993年两次修改宪法过程中,他衷心拥护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积极推动宪法与时俱进。

“天下大同”的家国情怀: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的《江村经济》让世界从不同角度定义中国的生产方式。他“行行重行行”,怀着一颗“志在富民”的仁心,总结出了包括“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包括浦东、黄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在内的多个区域经济的布局和发展。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政府和学术界定义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选择“课程思政相关”的参考书:

[1]费孝通《社会调查自白》北京:知识出版社.

[2]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3]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年).

[4]费孝通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期4-1-95.

七、典型章(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乡村现场调研阶段思政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重点:掌握调研的目的和过程

难点: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5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现场调研

能力目标

感性认知到理性归纳

思政目标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2)通过实践活动认知发现城乡发展新问题

(3)完成翔实有效的调查报告,服务地方

(4)盈育建筑类专业创新人才的社会责任和执业人格

思政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思政教学重点

在实践过程中认知乡村,形成翔实有效的调研报告,积极为服务地方、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方案对策

思政教学难点

现场调研中融入党建思路

思政教学的方法和实施

(1)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认知乡村,积极为服务地方、建设美丽乡村提供方案对策

(2)实施过程: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地调研,在实践过程中认知乡村,形成翔实有效的调研报告,并听取专家和当地村民意见,通过充分沟通讨论,使学生获益、地方获益

课堂教学

教学组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政设计

目的

基本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教学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知识回顾

调研目的与方法

了解乡土中国和基层需求,培养学生敏锐发现乡村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思维提升两个维度融入思政元素


详见附件一中案例:结合费孝通先生数十年的乡村调查经历给学生提供优秀示范

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确立以“村民”为本的社会主义乡村规划价值观

课程教学内容导入

围绕调查问题,通过适当的调查方法展开调查


(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


(1)强调社会调查的目的:实事求是,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展开实地调查,发现问题,并寻找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

(2)强调整个调查过程“脚沾泥”

讨论交流


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1:乡村土地、交通、基础设施现状调查

实践活动2:认知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乡村振兴可能的路径

实践活动3:访谈村民、村委会,召开座谈会等

通过认知乡村人口结构变化、社会经济变化、农民居住条件及交通出行方式的变化,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活动中,为地方献言献策

(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

充分详实的调研是做好乡村规划的基础

(1)调查报告应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2)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

(3)好的乡村规划设计方案是与村民充分沟通的结果

(1)资料查阅

(2)现场观察、拍照记录、勘查现状

(3)半结构式访谈、深入访谈

(4)开展问卷调查

(1)切实了解乡村土地资源和现状土地利用情况

(2)切实了解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3)切实了解乡村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小结

本课有1个知识点:

掌握调研的基本方法


(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使命担当


(1)强调社会调查应实事求是,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展开,整个调查过程“脚沾泥”

(2)引导学生关注乡村振兴发展等实际问题

(3)调查报告应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

实践活动

注重在真实场景和真实案例中展开综合实践训练

课外

思考题

如何与被调查者进行有效沟通


(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发现与探索精神、使命担当

引导学生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调查,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寻找真问题和真答案


提问与互动:如何清晰的表述自己要提出的问题?如何通过访谈获得与调研主题密切相关的回答

调查真问题

下次课讲课主要内容

调研报告写作


(思维提升)科学规划的思想价值,形成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关联思维等

根据调查研究成果撰写调查报告。报告初稿完成之后,开展调研汇报会,邀请专家和村民等进行点评并指出问题。根据修改意见,各小组完善形成最终调研报告

通过扎实的实地调研和科学的资料分析,最后应得出观点鲜明,具有启示性的调查报告。

(1)提问与互动:调查报告写作的要点

(2)系统梳理所学的内容,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讨论困惑和不足

强化文化自信,增强规划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附件一:教学案例:费孝通先生数十年的乡村调查经历启示

思政融入点

思政元素

思政内容

思政案例

(1)明确社会调查的目的

(2)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

(3)掌握分析资料和写作的基本技能

(1)坚定规划师服务人民的职业信念

(2)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规划道德法制观念

(3)锻炼学生科学、实事求是的调查思维方式和关心国家大事、群众生活的家国情怀

增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文化素养重点掌握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分析方法得到可靠的调查结论

费孝通(1910.11.2-2005.4.24),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早年就树立了“志在富民”的理想,一生孜孜以求。他利用一切机会接触社会变革的实际,深入探讨中国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问题、边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城乡关系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发表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论著,为推动社会变革、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费孝通先后对我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

最喜欢摆事实费孝通从不说“你该怎么做”,这让他的观点极易被基层接受。社会学有两种研究方式:一种运用资料进行分析,一种是在实地调查,费孝通选择后者。从1990年,刘世定、马戎、邱泽奇等就跟费孝通到各地调查,即便费孝通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后也不例外。邱泽奇说:费孝通到了地方,地方非要招待,他很为难。实在去不了现场,费孝通才会让学生代替去。“我们永远做不到这一点”

活到老学到老1999年春,费孝通以浓郁的“蓝青官话”不无感慨地说:“今天我能坐在讲坛上,是因为我的资历。中国人尊老,因此我受到大家的尊重。其实面对今天新的知识,我有许多都不懂,需要学习。我今天在南京大学天文台看天,那是一个神奇未知的世界,是多么的美妙啊!我虽然老了,但我依然是一个书生,要学习啊……也许我今天考南大的博士也考不上……”费孝通真诚的讲话感染了在场所有的师生。主持报告的蒋树声校长也深受感动。全场以无限的敬意望着这位学贯中西的大知识分子。何谓虚怀若谷?费孝通在南大的演讲影响了这所著名的学府,其精神融入了这百年的沧桑

志在富民在费孝通病倒住进医院的2003年,即使93岁高龄,他仍然第八次来到了定西县。看到当地农民的生活比上次来时好多了,不再以土豆为日常生活的主食时,他说:“我可以不再来了!”